近年來,科技的進步,帶來生活舒適與便利,但相對地,農藥使用不減反增,塑料餐具因外食而廣泛使用,環境荷爾蒙遍布於我們日常生活之中。
「環境荷爾蒙」是一些與人體荷爾蒙結構相似的人造化學物質,在身體中會與性荷爾蒙(性激素)的受體結合,引起類似性荷爾蒙的作用,又稱為「內分泌干擾物質」。環境荷爾蒙普遍存在於空氣、土壤、溪、河、湖水等環境中,主要經由飲用水、食物攝入、及日用品接觸等管道進入人體內,影響人體生理機能、生育能力,危害人體健康。
追求便利生活的副作用
首先要解釋的是,環境荷爾蒙並非特定種類的化學物質,只要可能影響內分泌系統作用的化學物質皆包含在內。
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蓬勃發展的化學工業,為人類帶來更舒適與有效的便利生活,但這些生活總的幾樣特點:包括幫助蔬果免於遭受蟲害的農藥、各式輕巧便宜的塑料材料、以及難以控制的環境污染,都是日常生活中,容易接觸到環境荷爾蒙的來源。
至目前為止,已知有多達 70 種化學物質被列為環境荷爾蒙,其中40多種為農藥,如:除草劑、殺蟲劑、殺菌劑等,其他包括有機氯化物,如:戴奧辛、多氯聯苯、PCB、DDT等,清潔劑原料、塑料原料等。
好消息是,有許多種類的化學物質,尤其是農藥、殺蟲劑已被禁用多年。壞消息是,部分具有持久性的化學物質早已進入環境中,是我們生活中難以全面避免的污染物。
一般人都不知道環境荷爾蒙藏在哪些食物或者日常用品中,安全值到底是多少。雖然沒有一種方式能完美保證「絕對不會接觸到」環境荷爾蒙。但我們可以採取改變飲食和生活習慣的方式,減少其對身體的影響。
基本上,這些環境荷爾蒙主要經由兩種途徑進入人體:食物途徑與容器途徑。
「食物途徑」是含有該化學物質的產品在完成任務後,沒有被妥善回收,成為污染物而進入環境,經由農業或漁業中的生物吸收,最後進入食物中。舉例來說,「汞」最常見的接觸來源就是由大型魚類生物累積而來,而戴奧辛容易累積在脂肪、乳製品中。
另外,「容器途徑」通常源於錯誤使用食物容器,以塑料材質的餐具為例,若溫度太高或是磨損後持續使用,就極易吸收到雙酚 A 或是塑化劑。換句話說,若沒有刻意去挑戰盛裝容器的「極限」,挑選符合標準、經認證的產品,並遵守使用規範,因為此途徑而接觸到環境荷爾蒙的風險便很低。
兩個方向減少荷爾蒙對身體的影響
從「食物途徑」著手:
(1)食材多樣化,避免化學物質在體內累積。
(2)做好資源回收,減少廢棄物中的化學物質流入環境造成污染。
(3)不吃標示不明的食品。
(4)少吃脂肪含量高的食品。
(5)吃新鮮、不經加工的食物。
(6)多吃蔬菜、水果及補充綜合維他命,以強化身體抗氧化能力。
(7)挑選經認證的標準產品。消費者有「知的權利」和「免於污染的權利」,要求廠商誠實標示產品內容物,並要求廠商在製造過程中減少污染。
(8)原始設計單次使用的塑料餐具絕不可重複使用。
從生活習慣設法排毒:
(1)化學毒物雖為脂溶性,但並非完全不溶於水,只是隨水排出量低,多喝水對排毒仍有幫助。
(2)持續而規律運動排汗,加上適量喝水,會排出較高量的毒物。
(3)保持家中清潔:環境荷爾蒙會聚集於家中灰塵中。
(4)乳液、沐浴乳或洗衣精減少香味需求。
(5)保持每天排便習慣,避免便秘,讓毒素排出體外。
(6)盡量少用所有塑料類製品,少用塑料盛裝或微波食物,尤其是聚氯乙烯(PVC)塑料袋或保鮮膜,盡量以食品級PP或PE製品取代。